报复性消费的真相,利用穷人的跟风心理,帮助富人更有钱。报复性消费的本质是什么?所谓的“消费”,等于“花钱”。对于老百姓来说,花钱可以。关键是,钱从哪里来?加薪?涨工资?政府发钱?天上掉钱?
www.blhzsf.com的消息,报复性消费,各大商家翘首以盼、期待良久。很多老板都在纳闷:疫情已经控制住几个月了,为什么“报复性消费”还没有来?经济情况实在太糟糕,没有钱,拿什么报复性消费?
以直播带货为例,各路名人、明星、老板们纷纷投入其中。据统计,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,活跃主播人数超过40万,观看人次超过500亿,上架商品数超过2000万。
背后,则是无数人在熬夜看直播,掏钱送花、送礼物,然后越买越多,只不过是为了追求一个所谓的“明星效应”。
不仅如此,像“云逛街”、“云展播”、“云看展”、“云健身”、“云问诊”等新模式层出不穷。
可怜的钱包,怎么忙得过来?
中秋国庆长假即将到来,从政府层面,到商家广告,再次鼓吹报复性消费。
为了加快“报复性消费”的到来,各类商家想尽办法,拼了命策划营销。
前不久,朋友圈很火的“秋天的第一杯破茶”,很明显就是一次有组织的策划营销。
可笑滴,竟然有那么多人跟风凑热闹。
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从众心理,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,而在自己的知觉、判断、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。
跟风也是一种路径依赖,当人们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评价能力的时候,就会依靠别人反馈的“价值”形成一种依赖感。
生活中,有人总是盲目跟风。穿自己的鞋,走别人的路。结果,路越走越窄。
避免跟风,首先要善于独立思考,避免陷入既得利益者的骗局。
没有独立思想,会不由自主地融入群体当中,在社会行动方面缺乏自主引导。这种去个性化具有很大的破坏性,也容易被不当利益者控制。
操控内心,是政治家的权力之术,也是驭人之道。
时至今日,操控消费者的内心、培养消费习惯、鼓吹报复性消费,则成为策划营销的主要手段。

你看直播买的商品,大街上流行的服装,朋友圈好吃的食物,网络上好玩的地方,……,都是别人提前策划好的。
你只需要跟着大家:排队、掏钱。
仅仅掏钱还不足以说明商家的段位,明明库存大把,却还要整出一个供不应求的桥段,来吊起消费者的胃口。比如:零点抢、整点抢、预订,……。
除了鼓吹“报复性消费”,兜售“新、奇”,也是商家喜欢玩的套路。
比如某些专门针对上班族的快餐店,打着“新零售”、“新概念”的口号,价贵、难吃不说,吃完了竟然还要自己收盘子,也有那么多人去排队。
这,就是典型的“培养消费习惯”。
下一步,就是要你自己去洗盘子了。
